道德讲堂
明代裴一中的《裴子言医·序》原文:“学不贯今古,识不通天人,才不近仙,心不近佛者,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,断不可作医以误世!”。后被著名医学家、现代外科之父裘法祖教授引用并广为流传。其译文为:“如果一个人的学问不贯通古今,见识不通达贯穿天地人间的大道,才华不出众脱俗,心灵不亲近于佛,即不具有慈悲之心,这样的话,宁可种田织布维持生计,也断不可将医生作为职业去贻误生命。”进一步印证了这句话的含义。
“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”意味着,医者的德行应该接近佛菩萨般的慈悲。佛菩萨在佛教文化中,是慈悲与智慧的化身,将医者与之相比,体现了对其品德的极高赞誉。医者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,更需具备慈悲为怀的品德,应视患者如亲人,以患者之忧为己忧,以患者之乐为己乐。在古代,医者被赋予了极高的期望与责任,他们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任,因此必须具备慈悲之心,方能普渡众生,解救疾苦。在现代医学中,这同样适用,医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是医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,必须始终以患者的利益为重,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。
“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”则强调了医者的才华应该达到近乎仙人般的高超。在古代,人们常常将医术高超的医者比作仙人,既是对他们精湛技艺的肯定,也是对他们能够掌握生死、逆转乾坤的神奇能力的赞美。在现代医学中,虽然医学科技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,但医者的才华和专业技能仍然是其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。医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,以便能够准确地诊断疾病、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,并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。
“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,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”这句话既是对医者职业道德的高度概括与赞美,也是对医者应具备的德行和才华两方面的素质的明确要求。德是医者的灵魂和基石,才是医者的立身之本。二者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德才兼备的名医,如华佗、李时珍、孙思邈等。他们不仅医术高超,而且医德高尚,深受人们的敬仰和爱戴。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后世医者的楷模和榜样。在当今社会,医患关系紧张、医疗纠纷频发的情况下,德才兼备的医者更显得尤为重要。只有能够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,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,才能成为真正的医者,为患者带来福音,为社会贡献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