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讲堂
医者之道,贵在德术兼修。古语云:“医非仁爱不可托,非廉洁淳良不可信”,从孙思邈“大医精诚”的谆谆教诲,到钟南山“敢医敢言”的逆行担当,中华医德文化绵延千年,始终以“厚德”为根基,以“严谨”为准则。新时代背景下,医务工作者更需以仁心为本、以精术为器,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职业信仰。
一、厚德载物,以仁心筑就医者品格
“厚德”是医者的立身之本。中华传统医德强调“以人为本”“重义轻利”,要求医者心怀恻隐、廉洁自律。冠县人民医院将“厚德”列为院训之首,倡导医务人员以患者为中心,不分贫富贵贱,一视同仁。现实中,医务人员需践行“五常”伦理(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),严守“九项准则”:拒收红包回扣、保守患者隐私、杜绝过度诊疗。正如明代王绍隆所言:“医家存心当自重、自谦、计功不计利”,唯有以德立身,方能赢得患者信任,构建和谐医患关系。
二、严谨求精,以匠心锤炼医术高度
精湛医术是医德的重要载体。宋代张杲提出“博极医源,精勤不倦”,强调医术需与时俱进。现代医学要求医务人员“严谨求实,精益求精”,从规范诊疗流程到精准用药,从创新技术攻关到防范医疗风险,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生命安危。通过多学科协作、病例研讨等方式提升临床能力,将“以人为本”的理念转化为精准医疗实践。
三、传承创新,以文化凝聚职业信仰
医德教育需根植传统、面向未来。医院通过“专家讲座”、“中青年大讲堂”等形式,将“大医精诚”思想与当代职业规范结合。同时,鼓励医务人员参与扶贫义诊、健康科普等公益活动,在服务中深化“医者仁心”的使命感。
“人命至重,有贵千金”,医者的每一次问诊、每一台手术,都是对生命的庄严承诺。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,我们既要传承“厚德济世”的文化基因,更要秉持“严谨创新”的科学精神。
供稿:行风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