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科普
在社交媒体当中,许多人会看到麻醉医生“貌似”非常劳累的评论,对此非常疑惑,麻醉不就是麻醉医生打一针,患者睡一觉的事情吗?怎么会非常劳累呢。但其实作为手术室半壁江山的麻醉医生有许多“事项”,保护患者平稳度过手术及手术后危险期,本文对于麻醉的那些事做以科普,使大家更加了解麻醉的不易。
1.术前麻醉评估
我国人口的增加导致每年需要进行无痛化诊疗、外科手术的人群得以增加,而在进行手术、无痛操作之前,需要专业人士对于患者的状况进行了解、分析,对患者麻醉耐受情况做以评估,病情风险进行明确,使麻醉方案更具个性化,与患者状况更相符合。每个人的疾病、机体状况、可接受麻醉药物、耐受性等均不同,需要术前麻醉评估降低风险。
麻醉评估有以下几种目的:(1)知晓患者对麻醉的耐受力,了解患者机体情况。(2)制作麻醉预案,更从容的面对突发情况,降低风险。(3)若风险较高需要开展术前讨论,对术前治疗方案进行优化,以降低发生临时叫停手术情况,减少医疗资源浪费。(4)让患者及家属的术前情绪得以缓解,更了解实际状况,签署麻醉同意书。
麻醉需了解的大致病史:(1)患者是否存在其他合并症,例如神经系统、内分泌、肺部等疾病,在必要时需要与有关的专科医生一起开展进一步讨论评估。(2)了解患者是否有麻醉史,具体到疾病、药物、剂量等;饮酒吸烟史,如酒量、烟龄、频率等;家族史、药物过敏史等等。(3)患者如果在近期存在妊娠、哺乳、呼吸系统感染、咽喉疾病等特殊情况需要及时告知麻醉医生。(4)针对于老年患者,需要开展认知功能以及机体功能评估。(5)小儿手术开展前应当详细了解情况,例如气道大小、手术史、生长发育状况、孕龄、抢救史等等。以全面的了解评估,针对性的麻醉,减轻手术麻醉风险。
2.术中麻醉检测
在手术刚开始的时候,会为患者连接上常规监护设备,全程监测患者的机体状况,如氧饱和度检测仪、心电监测器、血压检测仪等等,开放患者静脉,防止在大量出血时不能快速补液。完成后为患者开展麻醉诱导,通常是应用镇静催眠药,如异丙酚、咪唑安定等,还有肌松药、镇痛药等,这些药物应用后患者基本对刺激感觉不到,开始气管插管通气。整个手术过程当中为防止患者醒来需要持续性给予麻醉药物,全面、连续的对于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检查,调控为正常或预期的数值中,保护患者生命安全。手术快结束时停止麻醉药物的输送,开展复苏操作,在患者清醒之后拔除气管导管,持续为患者供氧并送入复苏室,平稳体征之后送回病房当中。
此外,现如今麻醉并不仅仅是如此,还需要对于患者的情况进行判断,还需要对于患者之后的并发症进行预防、政治,保障患者术后的恢复。对于小手术而言,开展手术室外麻醉,这一类患者通常并不需要进入手术室当中,也极少需要住院,在手术完成之后留观一段时间即可,需要遵守有关制度及规范,确保患者安全。
3.术后麻醉的作用
对于一些患者而言,手术之后还需进行麻醉,通常是由于麻醉过后手术伤口的疼痛引起,患者难以忍受的疼痛并不利于患者的机体恢复,因此在严重时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镇定措施,使用镇痛药物,助力于患者恢复。
综上所述,麻醉医生在工作当中并不是为患者打完麻醉就可以休息的角色,而是需要参与到患者手术的前、中、后当中。麻醉医生在手术整个流程当中需要开展评估、与家属患者谈话、制定方案、准备麻醉药物、检查器械、监测生命体征、持续给药、术后唤醒、术后镇痛等工作,为患者手术全程保驾护航。
作者:曾芳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