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科普
一、什么是 ERCP?
当我们谈及消化内镜检查时,首先映入脑海的往往是胃肠镜检查。然而,在消化内镜的技术领域中,还有一项神奇的技术 ——ERCP,它的全称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。这项技术的原理与胃肠镜检查有相似之处,却又独具特色。
具体来说,ERCP 是通过口腔插入一根与胃镜类似的十二指肠镜,让它一路下行,直达十二指肠降段。在这里,我们会找到一个关键部位 —— 十二指肠乳头,它就像是一个 “交通枢纽”,连通着胆总管和胰管。通过这个特殊的 “枢纽”,我们能够逆向往胰胆管中注入造影剂。在造影的辅助下,医生不仅可以清晰地观察胰胆管的病变情况,还能借助器械进一步开展手术治疗。
ERCP 属于经自然腔道(口腔)进行的手术,腹部无需开刀留下切口。目前,在众多应用中,经口取胆总管结石是 ERCP 运用最为广泛的领域,它堪称胆总管结石的 “克星”,已然成为肝外胆管结石治疗的“金标准”。作为一项专业性极强、对医生操作能力和熟练程度要求颇高的内镜微创操作技术,ERCP 被誉为 “钻石” 技术。与传统手术操作相比,它创伤小、恢复快、疗效确切,并且集检查与治疗功能于一身,因此被业内人士赞誉为 “消化内镜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”。
二、ERCP 能做什么?
从狭义的角度来看,ERCP 是一项精准的诊断技术;而从广义上讲,它涵盖了各种相关的治疗手段,包括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、内镜下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术、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、内镜下胆胰管支架置入术、胰胆管碎石取石术等等。以胆总管取石术为例,医生借助经口的十二指肠镜实施ERCP,无需开刀,就能巧妙地将结石从体内取出,轻松解除胆道梗阻的困扰。
三、ERCP 有哪些优势?
(1)微创无痛,体验更佳:ERCP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微创特性。整个治疗过程完全通过人体自然腔道进行,无需开刀,大大减轻了患者的创伤和痛苦。术后恢复速度快,让患者能够更快地摆脱病痛的折磨。
(2)高效取石,应对自如:无论结石大小如何,ERCP 都能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。对于体积较小的结石,通常可以直接使用取石球囊或网篮将其完整取出;而对于较大的结石,则会先利用碎石器将其击碎,再逐一取出,确保结石清除干净。
(3)恢复迅速,缩短住院:得益于其微创的优势,接受ERCP治疗的患者恢复速度明显加快。大多数患者在术后 3-5 天内即可康复出院,能够迅速回归正常的生活和工作,极大地节省了时间和精力。
四、哪些人群适合ERCP手术(手术适应证)?
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,ERCP早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检查用途,如今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领域,适用于以下多种情况:
1.胆总管结石:通过经口的十二指肠镜实施ERCP,医生能够轻松地将结石取出并排入肠道,实现 “经口取石” 的神奇效果。
2.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:通过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,并进行经鼻胆管引流或胆管内支架置入,可迅速引流出感染的胆汁,有效降低胆管内压力,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和病死率。
3.急性胆源性胰腺炎:尤其是对于重症胆源性胰腺炎患者,及时进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以减压,并放置鼻胆管或胆管支架来引流胆汁,能够有效缓解病情。
4.手术后胆汁外瘘:如果在胆囊切除术或胆管切开术后早期出现胆瘘情况,实施ERCP后置入支架至瘘口近端,使胆汁引流通畅,胆管瘘口通常能在几天内自然封闭,从而避免了危险性极高的胆管再探查手术。
5.无法手术的壶腹周围癌患者的减黄治疗:对于这类患者,通过 ERCP 引流胆汁,可以有效缓解黄疸症状,提高生活质量。
五、ERCP 有哪些相关注意事项?
1.术前准备:和胃镜检查的要求类似,患者在术前需严格禁食 8-12小时,禁饮4小时。医生会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,询问是否有碘过敏史,并安排进行各项术前检查,如心电图、血常规、凝血四项等,以便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,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。
2.术后饮食安排:一般情况下,术后需常规禁食1-2天。在术后3小时及术后12-24小时,会对患者进行血常规、血淀粉酶的复查。医生会根据血化验结果以及患者是否出现腹痛、发热、黄疸等症状,来合理调整饮食方案。如果没有并发症发生,通常在24小时后可以开始进食低脂流质食物。在此期间,要避免食用粗纤维食物,大约一周后可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。
3.鼻胆管的作用:ERCP术后留置鼻胆管具有重要意义。它能够有效地引流胆汁,减少胰液返流,同时还能将嵌顿在共同通道的结石推开,从而有效防止急性胰腺炎向重症发展。此外,鼻胆管对共同管道和胰管都具有支撑和引流的作用,有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。
专家温馨提醒:
胆管结石患者在饮食方面应遵循高糖、高蛋白、高纤维素、低脂肪的原则。可以多食用鱼类、鸡蛋、瘦肉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等食物,同时要适当限制淀粉类主食(如大米、面等)的摄入量。此外,应避免食用含高脂肪的食物,如肥肉、猪油、油煎油炸食品等,也要少吃含钙量较高的食物。另外,胆管结石患者还应戒烟限酒,避免暴饮暴食或食用刺激性食物,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,这对于病情的恢复和预防复发都至关重要。
供稿:消化内科 田瑞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