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科普
手术,是一场与病魔较量的关键战役,手术室则是这无声战场的核心地带。在每一台手术中,手术室保护性约束如同默默坚守的卫士,为手术的顺利推进和患者的安全提供着至关重要的保障。
一、手术中风险暗藏,约束势在必行
手术室内,患者的生命安危系于一线,而各种潜在风险随时可能威胁手术进程。麻醉后,肌肉松弛,自我控制能力丧失。此时,哪怕是轻微的无意识肢体动作,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。例如,上肢的随意摆动可能碰落无菌器械,导致手术区域污染,增加术后感染风险;下肢的不自主踢动则可能干扰手术床的稳定,影响医生操作,甚至造成手术器械误伤患者组织器官。更危险的是,在全身麻醉的苏醒阶段,患者可能因麻醉药物残留、疼痛刺激等因素,出现烦躁不安逢妄等情况,此时若没有保护性约束,患者极有可能发生坠床,导致骨折等等严重创伤。
二、科学约束,为手术安全筑牢防线
手术室保护性约束绝非简单的捆绑,而是一套科学严谨、充满人文关怀的医疗措施。约束带是最常用的工具之一,在固定患者手腕和脚踝时,医护人员会精准把控约束带的松紧度,既确保约束效果,防止患者挣脱,又不会过紧而阻碍血液循环,避免造成肢体肿胀、麻木甚至更严重的缺血性损伤。同时,在约束带与患者皮肤接触处,会细心地垫上柔软的衬垫,如棉垫,进一步减少摩擦,保护患者娇嫩的皮肤。除了约束带,体位固定装置在手术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。对于不同类型的手术,需要将患者摆放成特定的体位,以充分暴露手术视野,方便医生操作。例如,在进行脊柱手术时,患者需俯卧在专门的脊柱手术架上,手术架的设计贴合人体脊柱生理曲线,能够稳定支撑患者身体,使脊柱处于最佳手术位置,同时避免因长时间压迫胸腹部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。
三、全程监测,人文关怀贯穿始终
手术室保护性约束并非一绑了之,而是一个动态、持续的过程,全程都伴随着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密切监测。在约束期间,巡回护士会每隔15-30分钟对患者约束部位的皮肤状况、血液循环情况进行细致检查,观察皮肤有无发红、压痕,肢体末梢的颜色、温度是否正常。一旦发现异常,会立即调整约束方式或放松约束带,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,如局部按摩、更换衬垫等,以缓解局部压力,改善血液循环。同时,医护人员始终关注着患者的心理状态。尽管患者在麻醉状态下可能无法感知周围环境,但轻柔的话语、温暖的触摸依然会传递给患者。在麻醉苏醒阶段,患者逐渐恢复意识,面对约束可能会产生恐惧、焦虑情绪,医护人员会第一时间给予安慰和解释,告知患者约束的目的和必要性,缓解其紧张心理,当病情平稳,神志清醒,有自我控制行为,可考虑解除保护性约束。
手术室保护性约束,以科学为基石,以关怀为羽翼,在手术的每分每秒中默默守护着患者的生命安全。它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,更是医疗团队对患者深沉关爱的体现,在这看似限制自由的背后,蕴含着无尽的守护与希望。
供稿:手术室王丹